- 王旺;刘源;胡鹤鸣;谢代梁;
目的:针对高精度液位计的测试、校准问题,研究一种高精度、宽量程、自动化的测试平台设计方法。方法:分析了实验室条件下相对位移法的测量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伺服驱动、自动控制的液位测试平台设计思想,研究了其误差水平及溯源方法,并采用一款磁致伸缩液位计进行测试方法确认。结果:自动控制平台能够在1 000 mm以内实现任意步长的测试实验,全程的累积误差小于30μm,采用激光干涉仪的评价方法比激光跟踪仪更精确。结论:通过对一款精度为0.3 mm磁致伸缩液位计自动化测试,验证了该测试平台的能力。
2021年02期 v.32;No.102 14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6K] - 王旺;刘源;胡鹤鸣;谢代梁;
目的:针对高精度液位计的测试、校准问题,研究一种高精度、宽量程、自动化的测试平台设计方法。方法:分析了实验室条件下相对位移法的测量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伺服驱动、自动控制的液位测试平台设计思想,研究了其误差水平及溯源方法,并采用一款磁致伸缩液位计进行测试方法确认。结果:自动控制平台能够在1 000 mm以内实现任意步长的测试实验,全程的累积误差小于30μm,采用激光干涉仪的评价方法比激光跟踪仪更精确。结论:通过对一款精度为0.3 mm磁致伸缩液位计自动化测试,验证了该测试平台的能力。
2021年02期 v.32;No.102 14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6K] - 王旺;刘源;胡鹤鸣;谢代梁;
目的:针对高精度液位计的测试、校准问题,研究一种高精度、宽量程、自动化的测试平台设计方法。方法:分析了实验室条件下相对位移法的测量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伺服驱动、自动控制的液位测试平台设计思想,研究了其误差水平及溯源方法,并采用一款磁致伸缩液位计进行测试方法确认。结果:自动控制平台能够在1 000 mm以内实现任意步长的测试实验,全程的累积误差小于30μm,采用激光干涉仪的评价方法比激光跟踪仪更精确。结论:通过对一款精度为0.3 mm磁致伸缩液位计自动化测试,验证了该测试平台的能力。
2021年02期 v.32;No.102 14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6K] - 相超;王道档;窦进超;孔明;刘璐;许新科;
目的:针对大动态范围复杂曲面的面形检测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纤干涉投影的子孔径拼接测量方法。方法:通过CCD相机与干涉条纹间的关系作为子孔径划分的依据,利用光纤干涉投影测量系统采集各子孔径的面形数据,由此结合所提出的加权算法将各子孔径进行拼接来获取全口径面形。结果: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表明,通过所提出方法获取的拼接面形连续光滑,且与全口径真实面形RMS值偏差为1.845 8μm,达到了微米量级的检测精度。结论:该测量方法具有检测精度较高、动态测量范围大等特点,从而为各类复杂曲面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面形检测方法。
2021年02期 v.32;No.102 154-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6K] - 相超;王道档;窦进超;孔明;刘璐;许新科;
目的:针对大动态范围复杂曲面的面形检测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纤干涉投影的子孔径拼接测量方法。方法:通过CCD相机与干涉条纹间的关系作为子孔径划分的依据,利用光纤干涉投影测量系统采集各子孔径的面形数据,由此结合所提出的加权算法将各子孔径进行拼接来获取全口径面形。结果: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表明,通过所提出方法获取的拼接面形连续光滑,且与全口径真实面形RMS值偏差为1.845 8μm,达到了微米量级的检测精度。结论:该测量方法具有检测精度较高、动态测量范围大等特点,从而为各类复杂曲面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面形检测方法。
2021年02期 v.32;No.102 154-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6K] - 相超;王道档;窦进超;孔明;刘璐;许新科;
目的:针对大动态范围复杂曲面的面形检测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纤干涉投影的子孔径拼接测量方法。方法:通过CCD相机与干涉条纹间的关系作为子孔径划分的依据,利用光纤干涉投影测量系统采集各子孔径的面形数据,由此结合所提出的加权算法将各子孔径进行拼接来获取全口径面形。结果: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表明,通过所提出方法获取的拼接面形连续光滑,且与全口径真实面形RMS值偏差为1.845 8μm,达到了微米量级的检测精度。结论:该测量方法具有检测精度较高、动态测量范围大等特点,从而为各类复杂曲面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面形检测方法。
2021年02期 v.32;No.102 154-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6K] - 余吉超;姚燕;欧阳航;
目的:针对阀门常见的泄漏故障,研究一种阀门泄漏故障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声发射技术与深度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声发射技术对阀门内漏信号进行了采集,搭建了以门控循环神经网络(GRU)为核心的阀门内漏诊断模型。该方法针对阀门内漏的特点,发挥了声发射技术在无损检测领域上的优越性,并利用GRU捕捉所采集声发射数据的长期依赖性,最终改善了传统循环神经网络的梯度弥散的问题。结果:经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提出了基于声发射技术和门控循环神经网络的故障检测方法,从而提升了阀门内漏故障识别的准确率。结论:本方法利用重构的去噪数据进行处理来提高模型效果,并充分发挥GRU在时间序列预测上的优势,最后提升了对阀门微小泄漏检测的精度。
2021年02期 v.32;No.102 161-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1K] - 余吉超;姚燕;欧阳航;
目的:针对阀门常见的泄漏故障,研究一种阀门泄漏故障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声发射技术与深度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声发射技术对阀门内漏信号进行了采集,搭建了以门控循环神经网络(GRU)为核心的阀门内漏诊断模型。该方法针对阀门内漏的特点,发挥了声发射技术在无损检测领域上的优越性,并利用GRU捕捉所采集声发射数据的长期依赖性,最终改善了传统循环神经网络的梯度弥散的问题。结果:经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提出了基于声发射技术和门控循环神经网络的故障检测方法,从而提升了阀门内漏故障识别的准确率。结论:本方法利用重构的去噪数据进行处理来提高模型效果,并充分发挥GRU在时间序列预测上的优势,最后提升了对阀门微小泄漏检测的精度。
2021年02期 v.32;No.102 161-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1K] - 余吉超;姚燕;欧阳航;
目的:针对阀门常见的泄漏故障,研究一种阀门泄漏故障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声发射技术与深度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声发射技术对阀门内漏信号进行了采集,搭建了以门控循环神经网络(GRU)为核心的阀门内漏诊断模型。该方法针对阀门内漏的特点,发挥了声发射技术在无损检测领域上的优越性,并利用GRU捕捉所采集声发射数据的长期依赖性,最终改善了传统循环神经网络的梯度弥散的问题。结果:经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提出了基于声发射技术和门控循环神经网络的故障检测方法,从而提升了阀门内漏故障识别的准确率。结论:本方法利用重构的去噪数据进行处理来提高模型效果,并充分发挥GRU在时间序列预测上的优势,最后提升了对阀门微小泄漏检测的精度。
2021年02期 v.32;No.102 161-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1K] - 俞佳妮;贾巧君;叶子弘;杨东风;侯卓妮;肖艺;张晓丹;
目的:研制二氢丹参酮Ⅰ标准样品。方法:以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为原料,提取分离获得二氢丹参酮Ⅰ纯品,并进行活性物质的杂质与结构测定。使用库伦电位滴定法与EXPEC 7000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进行杂质分析,测得样品水分与灰分。采用熔点与元素分析、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质谱(MS)和核磁共振(NMR)对样品进行结构确认。将样品分装成100瓶(10 mg/瓶)后,采用HPLC峰面积归一法进行了均匀性与稳定性检验以及联合定值分析。结果:经F检验确认了该样品在95%的置信区间范围内均匀性良好;0~4℃条件下保存24个月其稳定性良好;经国内8家具有分析资质的实验室进行协同定值,二氢丹参酮Ⅰ纯度定值结果为99.835%,扩展不确定度为0.50%。结论:本研究的二氢丹参酮Ⅰ达到国家标准样品的技术要求,可用于有关二氢丹参酮Ⅰ的检测方法校正和质量控制。
2021年02期 v.32;No.102 170-175+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 俞佳妮;贾巧君;叶子弘;杨东风;侯卓妮;肖艺;张晓丹;
目的:研制二氢丹参酮Ⅰ标准样品。方法:以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为原料,提取分离获得二氢丹参酮Ⅰ纯品,并进行活性物质的杂质与结构测定。使用库伦电位滴定法与EXPEC 7000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进行杂质分析,测得样品水分与灰分。采用熔点与元素分析、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质谱(MS)和核磁共振(NMR)对样品进行结构确认。将样品分装成100瓶(10 mg/瓶)后,采用HPLC峰面积归一法进行了均匀性与稳定性检验以及联合定值分析。结果:经F检验确认了该样品在95%的置信区间范围内均匀性良好;0~4℃条件下保存24个月其稳定性良好;经国内8家具有分析资质的实验室进行协同定值,二氢丹参酮Ⅰ纯度定值结果为99.835%,扩展不确定度为0.50%。结论:本研究的二氢丹参酮Ⅰ达到国家标准样品的技术要求,可用于有关二氢丹参酮Ⅰ的检测方法校正和质量控制。
2021年02期 v.32;No.102 170-175+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 俞佳妮;贾巧君;叶子弘;杨东风;侯卓妮;肖艺;张晓丹;
目的:研制二氢丹参酮Ⅰ标准样品。方法:以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为原料,提取分离获得二氢丹参酮Ⅰ纯品,并进行活性物质的杂质与结构测定。使用库伦电位滴定法与EXPEC 7000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进行杂质分析,测得样品水分与灰分。采用熔点与元素分析、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质谱(MS)和核磁共振(NMR)对样品进行结构确认。将样品分装成100瓶(10 mg/瓶)后,采用HPLC峰面积归一法进行了均匀性与稳定性检验以及联合定值分析。结果:经F检验确认了该样品在95%的置信区间范围内均匀性良好;0~4℃条件下保存24个月其稳定性良好;经国内8家具有分析资质的实验室进行协同定值,二氢丹参酮Ⅰ纯度定值结果为99.835%,扩展不确定度为0.50%。结论:本研究的二氢丹参酮Ⅰ达到国家标准样品的技术要求,可用于有关二氢丹参酮Ⅰ的检测方法校正和质量控制。
2021年02期 v.32;No.102 170-175+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 杨茹;陈亮;
目的:基于传感器和云平台技术,设计了一种端云一体化心率血压智能监测系统,系统包括数据采集前端、数据分析存储云平台和数据可视化应用终端三个部分。方法:系统使用STM32为主控模块,传感器采用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PPG),通过手腕或指尖采集血压、心率等体征参数,并在串口屏实时显示,运用NB-IoT模组通过TCP/IP协议实现数据传输,在云平台上完成数据分析、异地存储、同步显示等功能。结果:经用户多次测试使用,系统各功能完备、测量数据准确,较传统心率血压监测方法更加便捷化、智能化。结论:系统监测参数多元化、精确度高,配备数据可视化PC端,可实现历史数据的远程查看、动态分析、异常预警等功能,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2021年02期 v.32;No.102 176-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8K] - 杨茹;陈亮;
目的:基于传感器和云平台技术,设计了一种端云一体化心率血压智能监测系统,系统包括数据采集前端、数据分析存储云平台和数据可视化应用终端三个部分。方法:系统使用STM32为主控模块,传感器采用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PPG),通过手腕或指尖采集血压、心率等体征参数,并在串口屏实时显示,运用NB-IoT模组通过TCP/IP协议实现数据传输,在云平台上完成数据分析、异地存储、同步显示等功能。结果:经用户多次测试使用,系统各功能完备、测量数据准确,较传统心率血压监测方法更加便捷化、智能化。结论:系统监测参数多元化、精确度高,配备数据可视化PC端,可实现历史数据的远程查看、动态分析、异常预警等功能,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2021年02期 v.32;No.102 176-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8K] - 杨茹;陈亮;
目的:基于传感器和云平台技术,设计了一种端云一体化心率血压智能监测系统,系统包括数据采集前端、数据分析存储云平台和数据可视化应用终端三个部分。方法:系统使用STM32为主控模块,传感器采用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PPG),通过手腕或指尖采集血压、心率等体征参数,并在串口屏实时显示,运用NB-IoT模组通过TCP/IP协议实现数据传输,在云平台上完成数据分析、异地存储、同步显示等功能。结果:经用户多次测试使用,系统各功能完备、测量数据准确,较传统心率血压监测方法更加便捷化、智能化。结论:系统监测参数多元化、精确度高,配备数据可视化PC端,可实现历史数据的远程查看、动态分析、异常预警等功能,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2021年02期 v.32;No.102 176-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8K] - 沈小倩;
目的:为了降低动态称重采样信号中采样序列存在的误差,需要滤除有用信号频率段内的干扰噪声。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新型自适应滤波处理方法,该方法将信号分为两路,即将低频干扰作为存储通道,称重信号作为实时通道,最后利用BP神经网络的非线性计算实现对称重信号的自适应滤波。结果:该方法不依赖于信号和噪声的先验知识,实时性好。结论:新型自适应滤波处理方法应用在动态称重中建模简单,适应性强,从而显著提高了信噪比。
2021年02期 v.32;No.102 184-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9K] - 沈小倩;
目的:为了降低动态称重采样信号中采样序列存在的误差,需要滤除有用信号频率段内的干扰噪声。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新型自适应滤波处理方法,该方法将信号分为两路,即将低频干扰作为存储通道,称重信号作为实时通道,最后利用BP神经网络的非线性计算实现对称重信号的自适应滤波。结果:该方法不依赖于信号和噪声的先验知识,实时性好。结论:新型自适应滤波处理方法应用在动态称重中建模简单,适应性强,从而显著提高了信噪比。
2021年02期 v.32;No.102 184-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9K] - 沈小倩;
目的:为了降低动态称重采样信号中采样序列存在的误差,需要滤除有用信号频率段内的干扰噪声。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新型自适应滤波处理方法,该方法将信号分为两路,即将低频干扰作为存储通道,称重信号作为实时通道,最后利用BP神经网络的非线性计算实现对称重信号的自适应滤波。结果:该方法不依赖于信号和噪声的先验知识,实时性好。结论:新型自适应滤波处理方法应用在动态称重中建模简单,适应性强,从而显著提高了信噪比。
2021年02期 v.32;No.102 184-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9K] - 张云;
目的:研究以《计量法》修订为核心的计量法治完善思路。方法: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调研,并运用文献研究法思考计量法治的完善路径。结果:作为助力实现质量强国目标的基础法律制度,《计量法》施行三十余年,滞后性明显,因此《计量法》急需修订。计量法治完善要与建立现代化计量治理体系相结合,处理好七个方面的关系。建议改革计量法中的行政许可制度,只保留标准考核这一项行政许可,不再将型式批准、计量授权和资质认定作为行政许可事项。结论:《计量法》修订要变革行政许可制度,高度关注民生,体现量子化变革需要并与国际接轨,实现计量法治的完善。
2021年02期 v.32;No.102 18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张云;
目的:研究以《计量法》修订为核心的计量法治完善思路。方法: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调研,并运用文献研究法思考计量法治的完善路径。结果:作为助力实现质量强国目标的基础法律制度,《计量法》施行三十余年,滞后性明显,因此《计量法》急需修订。计量法治完善要与建立现代化计量治理体系相结合,处理好七个方面的关系。建议改革计量法中的行政许可制度,只保留标准考核这一项行政许可,不再将型式批准、计量授权和资质认定作为行政许可事项。结论:《计量法》修订要变革行政许可制度,高度关注民生,体现量子化变革需要并与国际接轨,实现计量法治的完善。
2021年02期 v.32;No.102 18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张云;
目的:研究以《计量法》修订为核心的计量法治完善思路。方法: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调研,并运用文献研究法思考计量法治的完善路径。结果:作为助力实现质量强国目标的基础法律制度,《计量法》施行三十余年,滞后性明显,因此《计量法》急需修订。计量法治完善要与建立现代化计量治理体系相结合,处理好七个方面的关系。建议改革计量法中的行政许可制度,只保留标准考核这一项行政许可,不再将型式批准、计量授权和资质认定作为行政许可事项。结论:《计量法》修订要变革行政许可制度,高度关注民生,体现量子化变革需要并与国际接轨,实现计量法治的完善。
2021年02期 v.32;No.102 18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丁鸿;禹静;刘立人;李东升;
目的:针对量块在超声清洗过程中可能产生损伤的问题,拟采用一种铝箔测量方法实验分析得出预估的最佳超声清洗条件。方法:使用50μm厚度的铝箔进行超声清洗实验,利用Matlab图像处理技术对铝箔表面因超声空蚀现象产生的腐蚀小孔的腐蚀面积比和小孔分布均匀性进行评价。结果: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出了预估的最佳超声清洗条件,并在该条件下使用量块进行超声清洗实验验证了超声清洗量块的可行性。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在超声频率为45 kHz时,当溶液温度为40℃,清洗时间为6 min的情况下,对量块有较好的清洗效果。
2021年02期 v.32;No.102 196-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2K] - 丁鸿;禹静;刘立人;李东升;
目的:针对量块在超声清洗过程中可能产生损伤的问题,拟采用一种铝箔测量方法实验分析得出预估的最佳超声清洗条件。方法:使用50μm厚度的铝箔进行超声清洗实验,利用Matlab图像处理技术对铝箔表面因超声空蚀现象产生的腐蚀小孔的腐蚀面积比和小孔分布均匀性进行评价。结果: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出了预估的最佳超声清洗条件,并在该条件下使用量块进行超声清洗实验验证了超声清洗量块的可行性。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在超声频率为45 kHz时,当溶液温度为40℃,清洗时间为6 min的情况下,对量块有较好的清洗效果。
2021年02期 v.32;No.102 196-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2K] - 丁鸿;禹静;刘立人;李东升;
目的:针对量块在超声清洗过程中可能产生损伤的问题,拟采用一种铝箔测量方法实验分析得出预估的最佳超声清洗条件。方法:使用50μm厚度的铝箔进行超声清洗实验,利用Matlab图像处理技术对铝箔表面因超声空蚀现象产生的腐蚀小孔的腐蚀面积比和小孔分布均匀性进行评价。结果: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出了预估的最佳超声清洗条件,并在该条件下使用量块进行超声清洗实验验证了超声清洗量块的可行性。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在超声频率为45 kHz时,当溶液温度为40℃,清洗时间为6 min的情况下,对量块有较好的清洗效果。
2021年02期 v.32;No.102 196-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2K] - 陈宝法;洪方驰;徐旭;
目的:研究不同智能算法在蒸汽管网保温层厚度优化设计中的应用。方法:根据管网保温层的建设成本与管网散热成本构建蒸汽管网保温层年折算成本模型,分别采用改进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对管网保温层厚度进行优化设计,从算法的目标函数大小、解集的优劣等方面分析不同算法在保温层厚度优化设计中的适用性及特点。结果:虽然改进遗传算法的迭代次数最少,但由于其和粒子群算法收敛的解集不合理,因此模拟退火算法求得的保温层厚度值更符合工程实际。结论:在工业蒸汽管网保温层厚度优化设计中推荐使用模拟退火算法。
2021年02期 v.32;No.102 203-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1K] - 陈宝法;洪方驰;徐旭;
目的:研究不同智能算法在蒸汽管网保温层厚度优化设计中的应用。方法:根据管网保温层的建设成本与管网散热成本构建蒸汽管网保温层年折算成本模型,分别采用改进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对管网保温层厚度进行优化设计,从算法的目标函数大小、解集的优劣等方面分析不同算法在保温层厚度优化设计中的适用性及特点。结果:虽然改进遗传算法的迭代次数最少,但由于其和粒子群算法收敛的解集不合理,因此模拟退火算法求得的保温层厚度值更符合工程实际。结论:在工业蒸汽管网保温层厚度优化设计中推荐使用模拟退火算法。
2021年02期 v.32;No.102 203-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1K] - 陈宝法;洪方驰;徐旭;
目的:研究不同智能算法在蒸汽管网保温层厚度优化设计中的应用。方法:根据管网保温层的建设成本与管网散热成本构建蒸汽管网保温层年折算成本模型,分别采用改进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对管网保温层厚度进行优化设计,从算法的目标函数大小、解集的优劣等方面分析不同算法在保温层厚度优化设计中的适用性及特点。结果:虽然改进遗传算法的迭代次数最少,但由于其和粒子群算法收敛的解集不合理,因此模拟退火算法求得的保温层厚度值更符合工程实际。结论:在工业蒸汽管网保温层厚度优化设计中推荐使用模拟退火算法。
2021年02期 v.32;No.102 203-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1K] - 姚涵毅;丁炯;许金鑫;叶树亮;
目的:国内差示扫描量热仪在热焓测量性能方面与国外相比较低,针对此现状,研制一种基于塔式结构和热流测量原理的差示扫描量热仪。方法:以塔式热流型差示扫描量热原理为理论基础,选用STM32作为主控芯片,搭建基于铂电阻的温度测量单元和基于热电偶的热流测量单元,实时温度、热流数据传输至上位机显示并存储。结果:实验表明,在室温~300℃内,研制的差示扫描量热仪扫描模式温度控制偏差优于1%,热焓测量精密度为0.97%,准确度为1.20%。结论:该仪器热焓测量性能良好,其精密度、准确度均接近国外先进差示扫描量热仪平均指标。
2021年02期 v.32;No.102 210-216+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7K] - 姚涵毅;丁炯;许金鑫;叶树亮;
目的:国内差示扫描量热仪在热焓测量性能方面与国外相比较低,针对此现状,研制一种基于塔式结构和热流测量原理的差示扫描量热仪。方法:以塔式热流型差示扫描量热原理为理论基础,选用STM32作为主控芯片,搭建基于铂电阻的温度测量单元和基于热电偶的热流测量单元,实时温度、热流数据传输至上位机显示并存储。结果:实验表明,在室温~300℃内,研制的差示扫描量热仪扫描模式温度控制偏差优于1%,热焓测量精密度为0.97%,准确度为1.20%。结论:该仪器热焓测量性能良好,其精密度、准确度均接近国外先进差示扫描量热仪平均指标。
2021年02期 v.32;No.102 210-216+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7K] - 姚涵毅;丁炯;许金鑫;叶树亮;
目的:国内差示扫描量热仪在热焓测量性能方面与国外相比较低,针对此现状,研制一种基于塔式结构和热流测量原理的差示扫描量热仪。方法:以塔式热流型差示扫描量热原理为理论基础,选用STM32作为主控芯片,搭建基于铂电阻的温度测量单元和基于热电偶的热流测量单元,实时温度、热流数据传输至上位机显示并存储。结果:实验表明,在室温~300℃内,研制的差示扫描量热仪扫描模式温度控制偏差优于1%,热焓测量精密度为0.97%,准确度为1.20%。结论:该仪器热焓测量性能良好,其精密度、准确度均接近国外先进差示扫描量热仪平均指标。
2021年02期 v.32;No.102 210-216+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7K] - 陈奕行;孙在;熊启航;
目的:研究多层静电丝网结构对于亚微米颗粒的捕集效果。方法:采用扫描电迁移率颗粒物粒径谱仪(SMPS)采集静电丝网上下游亚微米颗粒,分析其捕集效率和粒径分级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施加电场后丝网捕集效率显著提高,集尘丝网达到临界层数时效率难以增加;第一层集尘丝网捕集占比高于下游丝网,降低电压下游丝网捕集占比提高;增加丝网层数,最易穿透粒径(MPPS)增大,增强了对超细微米颗粒的捕集,于是捕集了更多的100~1 000 nm颗粒。结论:静电丝网对亚微米颗粒的主要捕集机理为静电作用,增加丝网层数增强了扩散作用,高于一定层数时拦截作用和惯性作用也不可忽视。
2021年02期 v.32;No.102 217-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7K] - 陈奕行;孙在;熊启航;
目的:研究多层静电丝网结构对于亚微米颗粒的捕集效果。方法:采用扫描电迁移率颗粒物粒径谱仪(SMPS)采集静电丝网上下游亚微米颗粒,分析其捕集效率和粒径分级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施加电场后丝网捕集效率显著提高,集尘丝网达到临界层数时效率难以增加;第一层集尘丝网捕集占比高于下游丝网,降低电压下游丝网捕集占比提高;增加丝网层数,最易穿透粒径(MPPS)增大,增强了对超细微米颗粒的捕集,于是捕集了更多的100~1 000 nm颗粒。结论:静电丝网对亚微米颗粒的主要捕集机理为静电作用,增加丝网层数增强了扩散作用,高于一定层数时拦截作用和惯性作用也不可忽视。
2021年02期 v.32;No.102 217-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7K] - 陈奕行;孙在;熊启航;
目的:研究多层静电丝网结构对于亚微米颗粒的捕集效果。方法:采用扫描电迁移率颗粒物粒径谱仪(SMPS)采集静电丝网上下游亚微米颗粒,分析其捕集效率和粒径分级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施加电场后丝网捕集效率显著提高,集尘丝网达到临界层数时效率难以增加;第一层集尘丝网捕集占比高于下游丝网,降低电压下游丝网捕集占比提高;增加丝网层数,最易穿透粒径(MPPS)增大,增强了对超细微米颗粒的捕集,于是捕集了更多的100~1 000 nm颗粒。结论:静电丝网对亚微米颗粒的主要捕集机理为静电作用,增加丝网层数增强了扩散作用,高于一定层数时拦截作用和惯性作用也不可忽视。
2021年02期 v.32;No.102 217-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7K] - 林宇聪;肖丙刚;
目的:设计一种基于人工表面等离子体激元(spoof 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 SSPPs)和基片集成波导(substrate integrated waveguide, SIW)的带通滤波器。方法:在介质基底上刻蚀周期性工字型槽构成SSPPs波导,结合SIW结构在波导传播方向上形成强耦合,使能量高度局域化,并在通带频段高效传输,实现带通滤波器的效果。通过仿真分析单元结构的色散特性、滤波器的S参数和模拟电场分布图,对滤波器的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提升其性能。结果:设计的带通滤波器通带为11.07~20.73 GHz,通带内的插入损耗小于3 dB,带外抑制深度均超过-35 dB,最大达到-55 dB以上。结论:本文设计的滤波器性能可以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从而高效地进行电磁波的传输。该滤波器结构紧凑、简单,通带内的损耗低,阻带抑制能力较强,使其在微波通信和集成电路系统的领域中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
2021年02期 v.32;No.102 225-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5K] - 林宇聪;肖丙刚;
目的:设计一种基于人工表面等离子体激元(spoof 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 SSPPs)和基片集成波导(substrate integrated waveguide, SIW)的带通滤波器。方法:在介质基底上刻蚀周期性工字型槽构成SSPPs波导,结合SIW结构在波导传播方向上形成强耦合,使能量高度局域化,并在通带频段高效传输,实现带通滤波器的效果。通过仿真分析单元结构的色散特性、滤波器的S参数和模拟电场分布图,对滤波器的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提升其性能。结果:设计的带通滤波器通带为11.07~20.73 GHz,通带内的插入损耗小于3 dB,带外抑制深度均超过-35 dB,最大达到-55 dB以上。结论:本文设计的滤波器性能可以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从而高效地进行电磁波的传输。该滤波器结构紧凑、简单,通带内的损耗低,阻带抑制能力较强,使其在微波通信和集成电路系统的领域中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
2021年02期 v.32;No.102 225-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5K] - 林宇聪;肖丙刚;
目的:设计一种基于人工表面等离子体激元(spoof 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 SSPPs)和基片集成波导(substrate integrated waveguide, SIW)的带通滤波器。方法:在介质基底上刻蚀周期性工字型槽构成SSPPs波导,结合SIW结构在波导传播方向上形成强耦合,使能量高度局域化,并在通带频段高效传输,实现带通滤波器的效果。通过仿真分析单元结构的色散特性、滤波器的S参数和模拟电场分布图,对滤波器的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提升其性能。结果:设计的带通滤波器通带为11.07~20.73 GHz,通带内的插入损耗小于3 dB,带外抑制深度均超过-35 dB,最大达到-55 dB以上。结论:本文设计的滤波器性能可以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从而高效地进行电磁波的传输。该滤波器结构紧凑、简单,通带内的损耗低,阻带抑制能力较强,使其在微波通信和集成电路系统的领域中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
2021年02期 v.32;No.102 225-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5K] - 马超;汪伟;安斯光;
目的:针对WSN电量受限问题,对WSN进行分簇并优化充电车充电路径。方法:首先,提出一种新簇首选择机制的head-K-means分簇算法,降低数据传输能耗;其次,提出一种改进的蚁群算法(MACO),将当前传感器电量加入到蚁群算法(ACO)的状态转移规则中,并且与分簇算法相结合。结果: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分簇的充电路径优化算法在出现节点死亡时间上推迟了33%;充电车移动距离方面降低了8.2%。结论:所提出的算法能降低WSN能耗,提高充电车充电效率。
2021年02期 v.32;No.102 231-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 马超;汪伟;安斯光;
目的:针对WSN电量受限问题,对WSN进行分簇并优化充电车充电路径。方法:首先,提出一种新簇首选择机制的head-K-means分簇算法,降低数据传输能耗;其次,提出一种改进的蚁群算法(MACO),将当前传感器电量加入到蚁群算法(ACO)的状态转移规则中,并且与分簇算法相结合。结果: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分簇的充电路径优化算法在出现节点死亡时间上推迟了33%;充电车移动距离方面降低了8.2%。结论:所提出的算法能降低WSN能耗,提高充电车充电效率。
2021年02期 v.32;No.102 231-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 马超;汪伟;安斯光;
目的:针对WSN电量受限问题,对WSN进行分簇并优化充电车充电路径。方法:首先,提出一种新簇首选择机制的head-K-means分簇算法,降低数据传输能耗;其次,提出一种改进的蚁群算法(MACO),将当前传感器电量加入到蚁群算法(ACO)的状态转移规则中,并且与分簇算法相结合。结果: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分簇的充电路径优化算法在出现节点死亡时间上推迟了33%;充电车移动距离方面降低了8.2%。结论:所提出的算法能降低WSN能耗,提高充电车充电效率。
2021年02期 v.32;No.102 231-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 荣婕;杨帆;苏爽;陈平;杨东;赵天琦;杨智君;
目的:基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学术计量与成果评价改进工作的实施样本,研究我国代表作评价制度的实践情况,分析代表作评价制度在我国难以普遍落地的原因,讨论如何基于代表作评价制度构建更加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方法:通过对计量领域的评价研究样本,从制度发展和评价特点等角度回顾了代表作评价制度的实施进展,分析了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其产生的原因,围绕如何完善学术评价机制提出几点思考。结果:代表作评价具有成果形式多样及由同行评议主导等特点,需从学术评价互认、专家评审管理、监督机制建设等方面持续进行优化和改进。结论:代表作评价制度的推行有利于构建质量导向的学术评价体制,基于代表作评价制度完善学术评价机制对促进我国科技的长远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021年02期 v.32;No.102 240-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荣婕;杨帆;苏爽;陈平;杨东;赵天琦;杨智君;
目的:基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学术计量与成果评价改进工作的实施样本,研究我国代表作评价制度的实践情况,分析代表作评价制度在我国难以普遍落地的原因,讨论如何基于代表作评价制度构建更加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方法:通过对计量领域的评价研究样本,从制度发展和评价特点等角度回顾了代表作评价制度的实施进展,分析了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其产生的原因,围绕如何完善学术评价机制提出几点思考。结果:代表作评价具有成果形式多样及由同行评议主导等特点,需从学术评价互认、专家评审管理、监督机制建设等方面持续进行优化和改进。结论:代表作评价制度的推行有利于构建质量导向的学术评价体制,基于代表作评价制度完善学术评价机制对促进我国科技的长远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021年02期 v.32;No.102 240-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荣婕;杨帆;苏爽;陈平;杨东;赵天琦;杨智君;
目的:基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学术计量与成果评价改进工作的实施样本,研究我国代表作评价制度的实践情况,分析代表作评价制度在我国难以普遍落地的原因,讨论如何基于代表作评价制度构建更加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方法:通过对计量领域的评价研究样本,从制度发展和评价特点等角度回顾了代表作评价制度的实施进展,分析了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其产生的原因,围绕如何完善学术评价机制提出几点思考。结果:代表作评价具有成果形式多样及由同行评议主导等特点,需从学术评价互认、专家评审管理、监督机制建设等方面持续进行优化和改进。结论:代表作评价制度的推行有利于构建质量导向的学术评价体制,基于代表作评价制度完善学术评价机制对促进我国科技的长远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021年02期 v.32;No.102 240-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杨崇俊;王强;杜自豪;任吉超;袁昌明;
目的:为了降低电梯事故发生率,基于功能安全的理念提出一种电梯的安全完整性等级的定级方法。方法:通过统计近十年我国电梯事故的致死率,确定了电梯可接受标准频率的上下限,从而确立了电梯可接受风险标准。同时基于故障假设分析和保护层融合的分析方法,得出电梯事故的最终发生频率,将系统中当前的风险水平和允许可接受的风险水平进行比较,得到了风险可降低因子,最终可以确定系统所需的安全完整性等级。结果:方法应用于某乘客电梯,可以得出该电梯所需要的安全仪表系统的安全完整性等级。结论:该方法可有效的、快速的判断出电梯是否需要新增安全仪表系统,以及现有安全仪表系统的安全完整性等级是否满足要求。
2021年02期 v.32;No.102 246-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2K] - 杨崇俊;王强;杜自豪;任吉超;袁昌明;
目的:为了降低电梯事故发生率,基于功能安全的理念提出一种电梯的安全完整性等级的定级方法。方法:通过统计近十年我国电梯事故的致死率,确定了电梯可接受标准频率的上下限,从而确立了电梯可接受风险标准。同时基于故障假设分析和保护层融合的分析方法,得出电梯事故的最终发生频率,将系统中当前的风险水平和允许可接受的风险水平进行比较,得到了风险可降低因子,最终可以确定系统所需的安全完整性等级。结果:方法应用于某乘客电梯,可以得出该电梯所需要的安全仪表系统的安全完整性等级。结论:该方法可有效的、快速的判断出电梯是否需要新增安全仪表系统,以及现有安全仪表系统的安全完整性等级是否满足要求。
2021年02期 v.32;No.102 246-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2K] - 杨崇俊;王强;杜自豪;任吉超;袁昌明;
目的:为了降低电梯事故发生率,基于功能安全的理念提出一种电梯的安全完整性等级的定级方法。方法:通过统计近十年我国电梯事故的致死率,确定了电梯可接受标准频率的上下限,从而确立了电梯可接受风险标准。同时基于故障假设分析和保护层融合的分析方法,得出电梯事故的最终发生频率,将系统中当前的风险水平和允许可接受的风险水平进行比较,得到了风险可降低因子,最终可以确定系统所需的安全完整性等级。结果:方法应用于某乘客电梯,可以得出该电梯所需要的安全仪表系统的安全完整性等级。结论:该方法可有效的、快速的判断出电梯是否需要新增安全仪表系统,以及现有安全仪表系统的安全完整性等级是否满足要求。
2021年02期 v.32;No.102 246-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2K] - 田文财;李青;
目的:为减少滑坡带来的损失,本文提出了一种优化后的支持向量机(SVM)模型来进行滑坡预测。方法:通过模拟实验获得多属性传感器数据,对数据进行熵值法处理,获得分类标签,再通过灰狼算法(GWO)优化后的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行预警。结果:熵值法划分后的数据,通过GWO-SVM模型进行建模预测,得到的预警结果与实际结果高度吻合,预测精度在95%以上。结论:熵值法能处理滑坡过程中的多属性数据,适用于滑坡的复杂非线性情况。对比单一支持向量机模型,优化后的模型精度更高,稳定性更好,能对当前滑坡易发性进行精确地预测。
2021年02期 v.32;No.102 253-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7K] - 田文财;李青;
目的:为减少滑坡带来的损失,本文提出了一种优化后的支持向量机(SVM)模型来进行滑坡预测。方法:通过模拟实验获得多属性传感器数据,对数据进行熵值法处理,获得分类标签,再通过灰狼算法(GWO)优化后的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行预警。结果:熵值法划分后的数据,通过GWO-SVM模型进行建模预测,得到的预警结果与实际结果高度吻合,预测精度在95%以上。结论:熵值法能处理滑坡过程中的多属性数据,适用于滑坡的复杂非线性情况。对比单一支持向量机模型,优化后的模型精度更高,稳定性更好,能对当前滑坡易发性进行精确地预测。
2021年02期 v.32;No.102 253-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7K] - 田文财;李青;
目的:为减少滑坡带来的损失,本文提出了一种优化后的支持向量机(SVM)模型来进行滑坡预测。方法:通过模拟实验获得多属性传感器数据,对数据进行熵值法处理,获得分类标签,再通过灰狼算法(GWO)优化后的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行预警。结果:熵值法划分后的数据,通过GWO-SVM模型进行建模预测,得到的预警结果与实际结果高度吻合,预测精度在95%以上。结论:熵值法能处理滑坡过程中的多属性数据,适用于滑坡的复杂非线性情况。对比单一支持向量机模型,优化后的模型精度更高,稳定性更好,能对当前滑坡易发性进行精确地预测。
2021年02期 v.32;No.102 253-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7K] - 刘晓东;赵文文;李璇;陈嘉豪;徐晓萌;
目的:探究消防连廊及自动灭火系统启闭条件下,高层住宅建筑火灾烟气、CO质量浓度、能见度、火场温度等火灾参数特点和蔓延规律。方法:设置四种火灾情景(消防连廊封闭/未封闭、自动灭火系统有效/失效),应用Pyrosim软件对带连廊高层住宅建筑火灾进行模拟,分析火灾发生时高层建筑烟气蔓延、CO质量浓度、火场温度及能见度的变化。结果:火灾发生时,封闭的消防连廊会导致楼梯间内烟气温度、CO含量增加,烟气层高度及可见度降低;自动灭火系统有效抑制火灾烟气温度上升及烟气层沉降。结论:自动灭火系统合理设置与正常运作,可有效抑制火灾发展与蔓延;消防连廊封闭虽能减缓烟气通过连廊直接向上蔓延,但会迫使火灾烟气涌进楼梯间,严重影响人员通过楼梯进行疏散。
2021年02期 v.32;No.102 260-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48K] - 刘晓东;赵文文;李璇;陈嘉豪;徐晓萌;
目的:探究消防连廊及自动灭火系统启闭条件下,高层住宅建筑火灾烟气、CO质量浓度、能见度、火场温度等火灾参数特点和蔓延规律。方法:设置四种火灾情景(消防连廊封闭/未封闭、自动灭火系统有效/失效),应用Pyrosim软件对带连廊高层住宅建筑火灾进行模拟,分析火灾发生时高层建筑烟气蔓延、CO质量浓度、火场温度及能见度的变化。结果:火灾发生时,封闭的消防连廊会导致楼梯间内烟气温度、CO含量增加,烟气层高度及可见度降低;自动灭火系统有效抑制火灾烟气温度上升及烟气层沉降。结论:自动灭火系统合理设置与正常运作,可有效抑制火灾发展与蔓延;消防连廊封闭虽能减缓烟气通过连廊直接向上蔓延,但会迫使火灾烟气涌进楼梯间,严重影响人员通过楼梯进行疏散。
2021年02期 v.32;No.102 260-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48K] - 刘晓东;赵文文;李璇;陈嘉豪;徐晓萌;
目的:探究消防连廊及自动灭火系统启闭条件下,高层住宅建筑火灾烟气、CO质量浓度、能见度、火场温度等火灾参数特点和蔓延规律。方法:设置四种火灾情景(消防连廊封闭/未封闭、自动灭火系统有效/失效),应用Pyrosim软件对带连廊高层住宅建筑火灾进行模拟,分析火灾发生时高层建筑烟气蔓延、CO质量浓度、火场温度及能见度的变化。结果:火灾发生时,封闭的消防连廊会导致楼梯间内烟气温度、CO含量增加,烟气层高度及可见度降低;自动灭火系统有效抑制火灾烟气温度上升及烟气层沉降。结论:自动灭火系统合理设置与正常运作,可有效抑制火灾发展与蔓延;消防连廊封闭虽能减缓烟气通过连廊直接向上蔓延,但会迫使火灾烟气涌进楼梯间,严重影响人员通过楼梯进行疏散。
2021年02期 v.32;No.102 260-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48K]